一、吡哆醇依赖性癫痫
吡哆醇依赖性癫痫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,也是一种少见的可治疗的先天代谢异常性疾病。本病的典型表现为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即出现难以控制的惊厥发作,常出现癫痫持续状态,各种抗癫痫药物均不能控制发作,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反应好。1/3患者临床表现可不典型,如开始对常用的抗癫痫药特别是苯巴比妥有治疗反应、惊厥起病晚至3岁等。PDE传统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:癫痫发作对抗癫痫药无效、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反应好、维生素B6单药完全控制癫痫发作、撤药后癫痫发作反复。在过去很长时间内,由于临床诊断较为困难,同时又缺乏特异性的检测手段,因此大多数病例被漏诊。对于漏诊病例而言,不但错失了高剂量维生素B6终生补充来控制癫痫发作的机会,同时又饱受多种抗癫痫药治疗带来的不必要副作用,导致患儿被误诊为或最终发展成为难治性癫痫或癫痫性脑病,最终引起死亡率及伤残率的增高。因此,当临床上遇到早期癫痫起病、多种抗癫痫药治疗无效、之前从未给予过足够剂量维生素B6治疗的病例,均值得在医生指导下去尝试此种治疗。
2006年本病的致病基因ALDH7A1被确定,从而实现了从分子遗传学上确诊本病。一旦尝试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有效,则可以考虑ALDH7A1基因分析以助确诊。本病一经确诊,则可以明确指导患者停用所有抗癫痫药,并必须终身补充高剂量维生素B6。目前长期治疗的剂量尚无明确建议,推荐一般治疗剂量婴儿为15~30毫克/公斤体重/天、新生儿可高达200毫克/天、成人500毫克/天d,上述剂量在长期治疗中是安全的。
目前,笔者已通过临床筛查及ALDH7A1基因检测确诊了3例患儿,此为我国首次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的病例。由于对本病认识的不足,3例在确诊前均经历了长时间的曲折治疗过程,并服过了2种到6例的抗癫痫药。3例中1例因频繁发作曾多次在当地住院治疗,每次住院均给予神经节苷脂输液约10天,几乎每次输液#$天发作即控制直至出院,但出院后很快复发,因此家长推断“神经节苷脂”具有“神奇”效果,但因总是输液花费较高且不是长久的办法,随来北京大学#$医院就诊,经过仔细询问并查看当地医院的输液单,发现每次神经节苷脂将要输完时均给予一组液体输注,而恰是这组液体中含有了100毫克的维生素B6。另1例患儿来诊时已1岁10个月,提及前期在当地10余次住院过程,家长认为神奇的是“多次住院期间不发作,出院后又发作”,查看当地医院的输液单发现多次住院给予了包括维生素B6100毫克在内的一组能量合剂输液治疗,但由于同期还静脉用了抗惊厥药及调整了口服抗癫痫药,所以未将癫痫发作的控制归因于维生素B6的作用,而每次出院后或是未口服、或是仅口服维生素B6每日2到3片,随后癫痫发作均复发。目前3例患儿服用维生素B6剂量为每天150-180毫克,癫痫发作均成功的得到了控制,同时智力运动发育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改善。
必须强调的是,本病的预后个体差异较大,预后的影响因素较复杂,包括临床起发病的早晚、有效治疗是否及时、ALDH7A1基因型和神经发育表型之间未知的关系等。虽有报道治疗后智力可正常,但大多数患者尽管用维生素B6癫痫发作得到控制,仍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发育障碍。
二、吡哆醇反应性癫痫
维生素B6是谷氨酸脱羧酶的辅酶,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-氨基丁酸是在谷氨酸脱羧酶的作用下由谷氨酸脱羧而生成,当维生素B6缺乏时,酶活性降低,使γ-氨基丁酸合成减少,引起癫痫发作。早在1951年,国外学者就发现了补充维生素B6可以控制或降低癫痫发作,随后日本学者的研究进一步印证了维生素B6在癫痫中的治疗作用,涉及的癫痫主要为婴儿痉挛,此类患儿单用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有效率可达13.9%。当治疗剂量从30mg增到100mg/天时,临床也观察到成比例的癫痫发作好转现象,当再次提高到100-400mg/天时,临床改善更加显著,而低剂量治疗反应不明显,因此,日本学者推荐对所有婴儿痉挛患儿一但确诊后,首选治疗方法为高剂量维生素B6治疗至少观察10天以判断疗效。
笔者在临床上也惊喜的发现了多例婴儿痉挛患儿对高剂量维生素B6有效,但ALDH7A1基因突变筛查未见异常,从而证实此类患儿为吡哆醇反应性而非依赖性癫痫。此类患儿维生素B6用药疗程根据临床发作而定,并不一定需要终生补充。